第10课 有人还没有开始尝试,就已经被自己淘汰了(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大全集全文 )
2023-04-04 17:58:01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10课 有人还没有开始尝试,就已经被自己淘汰了70.变聪明有两个方法,但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很多人都在追寻让自己变聪明的方法,因为人们发现一群人做同一件事情,其结果未必与每个人付出的努力、时间成正比,...
第10课 有人还没有开始尝试,就已经被自己淘汰了
70.变聪明有两个方法,但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个
 
很多人都在追寻让自己变聪明的方法,因为人们发现一群人做同一件事情,其结果未必与每个人付出的努力、时间成正比,而是与每个人聪明的程度相关。聪明的人花一天做成的事情,很多人需要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完成,效果还不一定好。每个人都想越来越聪明,至少要比过去的自己聪明一些。
 
真有一个办法令人慢慢变得聪明起来吗?有的。
 
变聪明有两个办法:一是到处去看看、走走,多经历,就能多收获,这要求你永远不要停下来;二是待在一个地方不要动,一直耐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慢慢你也就能变得聪明起来。
 
第一种方式的代言人要算达尔文。
 
查理•达尔文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博物学家,他震惊世界的名气来自不朽的巨著《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有丰富的自然材料、翔实的论述依据,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论证生物是由进化演变而来的,并阐明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它的诞生,让人类对生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只是,你一定不会想到,达尔文曾经是个有神论者。早年达尔文相信世上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而且还相信生物之所以有物种之别,是因为上帝有不同的意图。
 
让达尔文彻底推翻之前的想法,产生进化论思想的原因,就在于他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1831年年底,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进行环球旅行,他在南美洲进行了长期科学考察。
 
在南美洲黏红土的沉积层里,达尔文发现了一种巨大的古代动物化石,这种化石和今天仍然生活在那里的犰狳很相似,却比现代犰狳大得多。这暗示着现代犰狳是古代犰狳的子孙后裔,但又有了某些变异。如果它们是上帝分别创造的,怎样解释其相似性呢?
 
随后,在南美洲东海岸采集动植物标本时,达尔文又注意到相邻地区的生物种类比较密切地相近似,而分布在距离较远地区的同类生物,彼此的差异却很显著。如果它们都是上帝分别创造的,为什么要如此分布呢?
 
最让达尔文惊奇的是太平洋上加拉帕戈群岛上的生物。这个群岛位于赤道附近,离南美洲大约1000公里,岛上的生物都带有南美洲大陆的生物种类的特性。显然,它们是从大陆迁移过来之后又发生分化形成的。所有这些,以及他在旅行中的其他许多发现,都是用他从小接受的神创论解释不了的。
 
5年之后,达尔文回到英国,立刻开始整理并研究这次旅行所搜集到的大量标本和资料,就物种的发生、演化问题进行深邃的思考、论证并与其他学者开展广泛的讨论。这就是他的新学说的来历。
 
很明显,如果不是长期的走动和学习,达尔文一生都可能是一个坚定的神创论者。
 
第二种变聪明的方法,则有点古怪——什么叫做原地不动仔细观察呢?《百年孤独》中的乌苏拉可以成为这种聪明法的代言人。
 
乌苏拉是一个大家族中的长辈,她一辈子都在照顾家人。晚年她患白内障,看不清东西了,但她并没有把这个事情告诉任何人,不愿说的原因是她不想被当成一个废物来看待。
 
乌苏拉默默地记着各种家具之间的距离,辨认人的声音。有时气味给她提供了帮助,有时简单的推理帮助她能“看”得更加清楚。有一天,家人中一个女孩的结婚戒指找不到了,乌苏拉竟然准确地说出了它的位置!
 
“她发觉家里的每个成员每天都在走同样的路,干同样的事情,甚至在同一时间说同样的话,而他们自己却不知情。他们只有在超出这种刻板的常规活动时,才会丢失东西。因此她听到菲兰达在为丢了戒指难受时,就想到她那天所做的一件同往常不一样的事情,就是晾晒小孩室内的席子,由于她打扫时孩子在场,乌苏拉心想她准是把戒指搁在他们唯一够不着的地方,搁在壁架上了。可是,菲兰达就只沿着她日常活动的路线去找,不知道日常习惯妨碍了她找到东西。”
 
日常的习惯会妨碍我们寻找需要的东西。潜心观察的人,能够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的一点点不同之处,而处理问题所需要的智慧就隐藏在细节中。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同时使用了这两种方法,他们走马观花,走走停停,甚至后退;认为周围的生活不值得用心,以为最大的智慧在遥远的地方,敷衍了事,却又等待着奇迹发生……没有比这样的状态更糟糕的了。变聪明有两个方法,选择其中一个并认真坚持做下去,才会让自己真正聪明起来。
 
71.盲目地追随别人不如待在原地观察
 
浮躁是这个时代最可怕的一种传染病,因为它会让我们变得盲目,失去自己的辨别力。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浮躁的心情占领了我们的整颗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许多遗憾。在学业上,由于我们还不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所以盲目地选择了别人为我们选定的、他们认为最有潜力与前景的专业;在事业上,我们故意不去关注内心的声音,在一哄而起的热潮中,我们也去选择那些最为众人看好的热门职业……现代人惯于为自己做各种周密而细致的盘算,权衡着可能有的各种收益与损失,但是,我们唯一忽视的,便是去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做事情。
 
一位长者问他的学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为何?学生列出“清单”一张:健康、才能、美丽、爱情、名誉、财富……谁料老师不以为然地说: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心灵的宁静,没有它,上述种种都会给你带来可怕的痛苦!
 
唯有宁静的心灵,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听到自己内心的呼唤。
 
每天我们见到的,都是行色匆匆的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浮躁之心油然而生,这也是我们不去倾听内心声音的一个缘由。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使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优雅在逐渐丧失。那种恬静如诗般的岁月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成为最大的奢侈和梦想。内心的声音,便在这些繁忙与喧嚣中被湮没。物质的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灵和光彩,我们留给自己的内心空间被压榨到最小,我们狭隘到已没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和眼光。我们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只知道跟随大流。
 
盲目模仿别人,就是在敷衍自己。如果你能和乌苏拉一样,留在原地观察,也许你就能看到我们每天做的事情是多么经不起推敲。
 
有一只兔子长了三只耳朵,因而在同伴中备受嘲讽戏弄,大家都说它是怪物,不肯跟它玩。为此,三耳兔很是悲伤,时常暗自哭泣。
 
有一天,它终于作了决定,把那一只多出来的耳朵忍痛割掉了。于是,它就和大家一模一样,也不再遭受排挤,它感到快乐极了。
 
时隔不久,它因为游玩而进入另一片森林。天啊!那边的兔子竟然全部都是三只耳朵,跟它以前一样!但由于它已少了一只耳朵,所以,这里的兔子们都嫌弃它、不理它,它只好怏怏地离开了。从此,它领悟到一个真理:只要和别人不一样的,就是错!
 
到底几只耳朵才算是对的呢?可怜的兔子竟然没有按照自己的健康和需求来衡量,只在意和别人是否一样。
 
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
 
想想你接下去要做什么事情,然后问这几个问题:我必须做这件事,还是别人都在这样做,所以我也要做?我的方式是最恰当的吗?我是否发挥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后的结果是否让我满意?
 
当你经过这样一个反问的过程后,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我们本来可以不做的。
 
很多人在时尚、潮流中追赶,但是看看历史的里程碑,如香奈儿等,她们本来是敢于翻新的人,她们从来不模仿别人,只是在不断将自己内心的美表现出来。如果有人以为跟风能创造出艺术和时尚,那是大大的错误。
 
在秘密法则中,有一条是“你的职责在你自己”,如果我们连自己都负责不了,又怎能对他人负责呢?
 
72.占有知识并不等于有了智慧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那些没有经过自己的思索和感悟而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我们从学校、教会、父母、长辈那里学到的一切,从书本杂志、电影电视、朋友闲谈等获得的一切新信息都是知识。
 
什么是智慧?
 
智慧是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心灵感受而获得的能力。智慧无法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而获得,智慧是思维的“孩子”、不经思考的人生无法获得智慧。
 
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对自己说:“不要分心,不要为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可见,他是一个懂得区分知识和智慧的人,他追求的是智慧而非知识。
 
时下有
 
 
 
 
一种特别的风气,就是把书本当做“装饰品”摆放在客厅和书房中。《四库全书》全部都是烫金的收藏版,四大名著之类的大部头更成了文化人的象征。似乎把那些装帧精良的书放到自己的书架上,就能变成一个有学问的人,或者是看起来很有学问的人一样。
 
这当然是在自欺欺人,拥有了一本限量版的好书而不读,还不如在地摊上和别人交换读了的二手书。因为只有读过,才能对自己的内心有所触动。
 
也有一些人,喜欢“掉书袋”。为了显示自己读过很多书,言谈举止中总是夹杂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语言,或者是外语单词,这样的人其实也是很幼稚的。
 
其实,大部分人拥有强烈的占有知识的欲望,是因为对无知的恐惧、对人生的不安。那些见多识广的人,在危急的关头往往能沉着应对,拥有智慧的人生才是踏实的。但虚有学问的外表,这样的人终究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活着。你想让师长刮目相看,想令亲友们大吃一惊,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想想,他们是否真的会欣赏那种不懂装懂的读书人,又是否值得你扰乱心境去讨好?扪心自问,如果你曾经带着虚荣的目的去读书,你能看清这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吗?一个重视外表胜过重视内心的人,重视浮华多于重视本质的人,你会尊重吗?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牧场中,人们看到有三个大学生在那里打工。这三个人中,一个来自剑桥,一个来自牛津,还有一个是德国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人们都非常惊异:居然让大学生来看管家畜!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要做领导众人的领袖,而现在却在这里“领导”羊群。牧场主人雇用的这些学生,虽然满腹经纶,能说好几门外语,可以讨论深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可是,要说挣钱却不能和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人相比。他整天谈论的只是他的牛羊、他的牧场,眼界十分狭隘,但他却能够赚大钱,而那些大学生却连谋生都很困难。这是一场“有文化和没文化、大学和牧场的较量,而后者总是能够占上风的”。
 
我们都听说过“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一个过分雕饰的盒子和一颗光彩照人的珠子,哪一个更有价值,不言而喻。
 
而在人生中,追求虚有其表的学问而忽略自己内心真正的理想又何尝不是灵魂在舍本逐末,在珍贵的人生旅途中“买椟还珠”?
 
停止这愚蠢可笑的行动吧,让你的一切行为符合生命本质,摒弃外表让人眼花缭乱的光荣和浮华,追求心灵的提升、目标的明确,才是我们要做的事。
 
73.勇于突破“我不能”的自我限制
 
“那只狼始终跟在他后面,不断地咳嗽和哮喘。他的膝盖已经和他的脚一样鲜血淋漓,尽管他撕下了身上的衬衫来垫膝盖,他背后的苔藓和岩石上仍然留下了一路血渍。有一次,他回头看见病狼正饿得发慌地舔着他的血渍,他不由得清清楚楚地看出了自己可能遭到的结局。除非,除非他干掉这只狼。于是,一幕从来没有演出过的残酷的求生悲剧开始了:病人一路爬着,病狼一路跛行着,两个生灵就这样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的生命……”靠着顽强的求生欲望,那个被同伴抛弃在荒野中的垂死的人最终用牙齿咬死了狼,喝了狼血,活了下来。
 
这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著作《热爱生命》中一段关于人与狼搏斗的精彩片段,在他的另一本小说《野性的呼唤》中,养尊处优的狗巴克被人偷偷卖到了寒冷的西北矿区,也爆发出了它野性、坚强的另一种潜质,成了最凶残的雪橇犬的头领。生命的力量,在巨大的压力下能爆发出我们永远也想不到的潜能。
 
在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突破自身的限制,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对于未知的环境,我们总是习惯于怀疑自己,总觉得自己不行。就是在这样自我怀疑中,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9课 不抱怨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大全集全文 )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