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把真理变成习惯,就能保持最好状态(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大全集全文 )
2023-04-04 18:00:56   来源:   评论:0 点击:

83.魔鬼和天使有一个共同点:专注如果要在魔鬼和天使中找共同点的话,他们都具有一种强大的能力,而产生这个强大的能力的源泉,就是专注。魔鬼也好,天使也罢,他们都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法力,做罪恶的事情或者是善...
埃是肉眼能见的事物当中很小的一种。与这茫茫宇宙相比,它们太过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它们却也能够创造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埃汇聚,既可以筑成千年古堡,也可以成为万年堤坝。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处都有它们的影迹。
 
尘埃的价值,呈现在它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它们在沉默中证明着纵使再渺小的事物,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拥有无穷的潜能,只是需要去开掘而已。所以,不要去忌妒别人的命有多好,也不要抱怨自己的价值没有被人发现。如果你本身是一颗珍珠,纵使被禁锢在坚硬的贝壳之中,也迟早会被人发现。但假如你只是一粒沙子,即使在阳光照射下的海滩上,也会永远被游客踩在脚底。
 
约翰从斯坦福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了一家规模很小的财会公司,他每天像所有新入职的年轻人一样从事着简单的工作。他常常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因为得不到重用而终日愁眉苦脸,不停地向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抱怨。
 
一天,约翰终于忍不住心中的愤懑前去质问上帝:“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平?”
 
上帝沉默不语,不动声色地从地上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了乱石堆里。上帝对约
 
 
 
 
翰说:“请你利用你的才能和智慧,将我刚才扔掉的石子找回来吧!”
 
约翰翻遍了乱石堆,却无功而返,他不满地说:“您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
 
这一次,上帝皱了皱眉头,他走到约翰身边,摘下了约翰手上的戒指,再一次扔进了乱石堆。约翰既吃惊又生气,他没等上帝说话便迅速地跑到石堆旁,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了那枚金光闪闪的戒指。
 
约翰怒气冲冲地走到上帝面前,还未开口上帝却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是那颗石子还是这枚戒指呢?”
 
看着面带微笑的上帝,约翰恍然大悟:当自己还只不过是一颗石子,而不是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子时,就永远不要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
 
当我们抱怨现实对自己不公时,先问一下自己到底是石头还是金子。有的人往往对自己评价过高,一旦受到挫折时,就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从而有可能就会转成另外一种极端:对自己评价太低。这真是令人感到遗憾的事。不适当的估计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都是非常态的,而且这种预计的结果,常常会导致人们对生活、学习、工作等产生不良的心态。只有恰当的自我认识才能造就美好的人生。
 
价值从来不需要用牢骚来证明,一个人唯有先征服自己,才有能力征服他人,让别人信任自己。有位作家曾经说过:“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大凡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所以,当你想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时,请先让自己相信,你是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而不是一个“抱怨鬼”。
 
一旦你发现并肯定了自己的价值,那么就请冷静、坚定、自信地守护着你的理想,只要你相信它,它就能实现。不要忘记时刻给自己呐喊加油,很快你就会发现原本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已经变得触手可得。
 
89.目标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人生中最大的目标可以说是理想。对一个积极的人来说,必然有远大的理想。理想是对未来的追求,是远方的诱惑,它给人战无不胜的力量,所以有人说,理想目标是人生的太阳。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目标,就失去了方向,从而成为在原地周旋的庸人。
 
人生的目标有大小之分,有人说目标向上看是信仰,向下看是意识;向远看是志向,向近看是计划;向外看是抱负,向内看是责任。这就是说,任何伟大的目标,没有植入你的内心或没有成为切实可行的计划及责任之前,都是一种空想,只能画饼充饥,毫无现实意义。只有靠切实的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个拥有远大理想的人,就会拥有执著的心态和行动。他不会为了一时的安逸而不思进取,放弃自己的远大目标。他们的手中,都会有一架望远镜,眺望人生的最前方。
 
拥有目标的人总比消极待事者更具爆发力,更能创造出好的成绩。目标是人们经过深入思考后获得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而且愿意按照这一深信不疑的观念去行动,它具有坚定性和稳定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因此,目标能使人迸发出生命的潜力,能忍受身心的折磨和痛苦,使人爆发出巨大的勇气和能量。
 
有两位同是年届70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这个年纪已是“古来稀”了,于是开始料理后事,不久就告别人世了。而另一位却不在乎自己的年龄,她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是她制订了一个学习登山的计划,冒险攀登高山,先后登上了几座世界名山。她在95岁高龄时,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登山的最高年龄纪录。她就是全美鼎鼎有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不同的目标产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情绪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所以建立正确的、明确的目标会使你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每个人给自己的人生赋予什么样的色彩,是丰富多彩的,还是暗淡无光的,全看你制定了什么样的目标。可见,目标对个性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个运动员在竞争激烈时的表现,比平时训练要好得多,这是体育比赛已证实的。高尔夫选手、网球运动员、足球运动员、拳击选手都具有一种趋势,他们在普通比赛时虚度光阴,这就是为什么体育世界中有许多“轻微的病”。如果是真正的竞争,你就得设定伟大的目标,它刺激你,使你尽最大的努力。当你处于最佳状态、尽最大努力时,晚上躺在床上你会对自己说:“今天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了。”结果很满足地睡去。只要你找到伟大的目标,就不会到头来仅得到少数无价值的事物,远大的目标会激发你全身的活力,让你充满兴奋。见到生命充满了伟大与刺激,就会更有干劲。
 
你对生命有什么样的看法,大体决定了你会从生命中得到什么。取一块铁条,将它用来作为门的制动器,它就值1美元;用来制作马掌,大约就值50美元;精炼成优良的钢,并且用来制造钟表的主发条,它就值20000美元。
 
看待铁条的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同理,你对未来的不同看法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管你是一个美容师、家庭主妇、运动员,还是学生、推销员或商人,你都得有一个伟大的目标。所以布克•华盛顿说:“人以达到目标所克服的障碍之大小,来衡量其成就的大小。”
 
远大的目标,它就像一个望远镜一般,让你看向更远处的美丽风景,而不是只局限于眼前的狭小天地。
 
 
 
 
3是逃避现实。之所以坚持自己这样的拖延行为,还因为你自己从中得到了一些“好处”:
 
通过拖延,你显然可以不去做那些令自己感到头疼的事,有些事情你害怕去做,有些事情你想做又害怕行动。
 
欺骗自己的各种理由让你心安理得,因为你觉得自己还是个实干家,也许就是慢一点的实干家。只要能一拖再拖,你就可以永远保持现状,无须力求改进,也不必承担任何随之而来的风险。
 
你厌倦生活,你抱怨说是其他人或一些琐事让你情绪消沉,这样你便轻松摆脱责任,并且推卸给客观环境。
 
你通过拖延时间,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如果做得不好,你会说:“我时间不够!”
 
你找借口不做任何没把握的事情,以避免失败,这样你觉得自己还真不是个低能的人。
 
就这样,拖延成了你用来逃避的通行证,你和社会上千万人一样像草木般活着,遇到任何困难都不当机立断,任其耽误下去。
 
人的本质都是懦弱的,从这一点上说,拖延和犹豫是人类最合乎人情的弱点,但是正因为它合乎人情,没有明显的危害,所以无形中耽误了许多事情,因此而引起的烦恼,实在比明显的罪恶还要厉害。你拖延得了一时,却拖延不过一世,今天你利用拖延这张证件避免了危险和失败,但这样做又能达到怎样的目的呢?在你避免可能遭到失败的同时,也失去了取得成功的机会。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情况下,拖延是因为人的惰性在作怪,每当自己要付出劳动时,或作出抉择时,我们总会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安慰,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有的人能在瞬间果断地战胜惰性,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而有的人却深陷于“激战”的泥潭,自己被主动性和惰性拉来拉去,不知所措,无法定夺……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浪费了。其实拖延就是纵容惰性,也就是给了惰性机会,如果形成习惯,它会很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你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毅力,怀疑自己的目标,甚至会使自己的性格变得犹豫不决,养成一种办事拖拉的工作作风。
 
适当的谨慎是必要的,但谨慎过头就是优柔寡断,更何况很多像早上起床这样的事是没必要进行任何考虑的,所以,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不去拖延,而不是想尽一切借口去拖延。绝不能让“我是不是可以等一等”的念头控制自己。
 
爱默生曾说:“紧驱他的四轮车到别的星球上去的人,倒比在泥泞的道上追踪蜗牛行迹的人,更容易达到他的目标!”马上行动,从一开始就着手准备,而不是在最后的关头草草了事心中留着遗憾和不甘。
 
85.不因对初步现象的满足就停止思考
 
关于学汉字,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财主让自己的儿子跟着老师学写汉字,儿子最开始学的便是写“一二三”,刚学完这三个字,儿子就坚持让父亲把老师辞退了,因为他说自己已经掌握了写汉字的规律了。父亲一听很高兴,欣然应允了。
 
于是,父亲请他给自己一个朋友写信,可是过了一天,儿子还没有写好信封。父亲问他为什么这么慢,儿子说:“谁叫他姓‘万’呢。”
 
这个故事讽刺的就是那些自以为是、学习浅尝辄止的人。不要因为了解了皮毛就停止学习,这是一个成就大学问的人应有的心态。
 
人作为万物灵长,幸运地拥有着理性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但是生活中的很多人,他们闲置了这种能力,没有让其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多么让人遗憾的事,这样的人辜负了宇宙的厚待,在命运的面前是应该感到惭愧的。
 
其实,在人世间,聪明睿智的特点就在于,只需看到和听到一点就能长久地思考并更多地理解。而思考正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总对自己的解释心存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那种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心中不禁为之一震!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决心重新进行研究。
 
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21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人类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11课 没有穷困的世界,只有贫瘠的心灵(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大全集全文 )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